从广义责任到责任总公式演绎:加班本不累,累的是被评价!
小王在单位算是一个中层干部,负责一个部门科室。小王工作一向很拼命三郎,平时总是加班到深夜才回家。
最近小王有点烦。加班加点本来对小王来说不算累,但耐不住身边人的各种评价,反倒是让小王有点心力憔悴,心身疲惫不堪。
在单位,老板总喜欢拿小王一心为公之精神与其他部门负责人比较,并夸奖与评价小王富有责任感,号召其他部门负责人学习小王的这种一心为公司的敬业奉献精神。其他个别部门负责人受不了,总是对小王冷嘲热讽,讽刺小王工作能力差,靠表现作秀给老板看的,小王只是一笑而过。小王部门的个别属下也对小王有意见,认为小王的部门违反劳动法,小王哭笑不得。但部门其他同事都非常敬佩小王的工作水平与为人正直善良。
总加班,在家老是见不到人,小王老婆不乐意了,认为小王对她不关心,对小王意见很大。小王的闺女老是见不到爸爸,也抱怨爸爸没有承担好爸爸应有的责任。
所幸的是,小王丈母娘却不这样认为,她认为小王年轻能干,又肯吃苦。为了供房、供车与供孩子上贵族学校,已经很拼了,很不容易,是个十足的有家庭与事业责任心与事业心的好男人,这样的女婿打着灯笼都难找!
也许每个人曾经或现在就是这个“小王”,不管做什么事,总是一边被夸为极其有担当的人,一边又被骂做没有责任心的人。是与非、好与差,公与私等评价由不得自己。
这就是责任广义上的评价问题,无论你做什么事,总会有人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去评价,关键看你究竟在乎哪种关系下的评价。上级、同事、下属、夫妻、子女还是丈母娘的角度?他们都代表着与你有着的不同的社会关系(组织、家庭),所以,最终的责任评价结果截然不同。
小王的加班行为与各种社会关系告诉我们广义责任定义应该是这样的:
人的一切社会行动在社会关系中的评价总和。
好吧!有了这个广义责任定义,小王应该不再会太纠结了!小王只是做了一件难以万全的“责任”而已,一件事面对不同的关系角度有着太多的评价标准。但小王还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人更加理性的理解与支持,而不是偏见与傲慢。
随着对“加班”的深入思考,小王发现自己这些问题假如套入广义责任(社会行动与社会关系)定义后,很多评价可以进一步细分条理化,也可以更加有逻辑规律。结合“加班”这个行动,小王举一反三得出了责任现象规律:
1,假如做一件事是按照强制的制度规则(社会关系)要求或允许的,那么就是必须做的事,做这件事就是自己角色责任R1(-1,0)。做了就没有违反,0问题就是R1(0),没做或做错了就要罚R1(-1)。
2,假如做一件事是按照目标激励(社会关系)结果要求的,那么就是努力做的事,做这件事就要靠自己的能力与付出,属于能力责任R2(0~N)。做得不好或勉强及格,结果差或低就是R2(L)或R2(>0)【仅比及格线强一点】,结果好或优秀就是R2(N)。
3,假如做一件事是按照非强制的文化道德或人际(社会关系)要求或允许的,那么就是应该做的事,做这件事就是自己义务责任R3(0,+1)。非强制下可以做也可以不做,0行为,没有做就是R3(0);+1行为,表示做了就R3(+1)。
4,假如做一件事是可以按照非强制的理念或利益(社会关系)选择的,那么就是选择做的事,做这件事就是自己的原因责任R4(C/c)。选择为组织大的利益需要的原因动机,就是R4(C)大我境界的评价;选择为自我的利益需要的原因动机,就是R4(c)小我境界的评价。
小王发现经过广义责任对“加班”的行为与关系的评价,责任不仅清晰明了,关键是还形成了逻辑系统的四种责任单位八种高低阶的(4R8C)评价规律。最了不起的是,还可以总结出数字符号化的责任总公式:
R=R1(-1,0)+R2(0~N)+R3(0,+1)+R4(C/c)
有了这个责任总公式,以后小王在加班这件事上学到了很多,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R1(-1),对家庭多一些R3(+1),努力创造工作业绩R2(N),至于自己对公司是R4(C/c)还是留给公司去评价!没有必要太在乎他人的冷嘲热讽!
小王突然发现:这才是我需要的理性责任思维方式呀!
终于,小王打破传统责任的枷锁,豁然开朗,顿悟人生!